咨询电话:400-027-0309

  首页 >> 研究领域 >> 河道景观

研究领域

滨河绿道的设计要点




滨河绿道的概念



1990年美国学者Little首次定义了绿道的概念: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通常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河谷山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滨河绿道是绿道范围内较为特殊的一类廊道,除具备一般绿道功能外,还能为野生动植物迁徙提供生态通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对于河流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滨河绿道的分类



1)自然生态型绿道:指存在于人迹罕至的群山、溪流和河边的供野生动植物迁徙的自然生态廊道。






2)城市河流型绿道:指城市中沿着自然或人工河流存在,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或供人休闲娱乐的走廊。





3)综合型绿道:自然存在或人工建设,旣能为野生动植物迁徙提供生态走廊,又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的带状滨水空间。




滨河绿道的设计原则



1)跨区域合作原则

河道治理是一项周期长、任务重的工作,在滨河景观绿道建设中,应打破行政归属,齐心协力共同合作。

2)生态恢复性原则

滨河绿道景观营造的基础是保证水质、水量, 运用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帮助其再度恢复自我调节功能。实现“ 人为修复一自我调节一反晡环境” 的良性循环。

3)自主参与性原则

滨河绿道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绿道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等活动空间。

4)地域文化延续性原则

城市滨河绿道作为城市带状景观线,承载着展现该地区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的功能。在绿道景观规划中,要以延续地域文化为设计原则,丰富滨水空间景观,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5)安全性原则

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原则除了指在人们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还包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安全格局包括洪水安全格局、物种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景观安全格局和游憩景观安全格局。

6)景观融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绿道景观属于城市景观分支,绿道规划设计需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景观风格需与城市建设风格一致,道路规划应融入城市总体道路之中。




滨河绿道的设计流程



城市滨河绿道设计规划流程可以分为大致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规划制定阶段和后期实施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参与过程应贯穿整个流程之中。针对不同尺度及情况的滨河绿道的具体项目,侧重点不一定相同。规划流程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滨河绿道的设计策略




1)陆域要素:野生动物及土壤保护设计、游径系统设计、陆域植被设计、标识系统设计、滨河建筑设计。

2)岸域要素:生态护岸设计、岸域植被设计、消落带设计。

3)水域要素:水上游径设计、水体设计、水上活动设计、水域植被设计。





游径系统设计




1)游径的宽度

步行游径:宽度最小为1.2m,加上无障碍设计,游径的最小宽度为1.5m。

自行车游径:单车道宽度1.5m,双车道宽度2.5m。

综合性游径:宽度4~6m。

2)游径的铺装材料


3)游径的坡度

步行道的纵坡标准以3%为宜,最大不应超过12%,步行道的横坡宜采用单面坡,坡度为1-2%;自行车道纵坡宜小于2.5%,横坡的参考标准为1%-3%;而无障碍游径的纵坡坡度以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其横坡坡度也以2%为宜,其最大不宜超过4%。




滨河绿道地域性景观的营造方法




1)乡土植物的运用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种植于水边的植物要求的耐水性比较高,本土植物的生长更有优势。例如,漓江两岸的凤尾竹林就为桂林山水的秀丽增添了不少情趣。





2) 原有建筑、遗址的保留和改造

作为绿道形式的一种,滨河绿道提供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方式,让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得以保存,并作为一种特色资源而得到更多的关注。例如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黄鹤楼。



3)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运用

地域性景观的建设不仅仅依靠历史遗迹来完成,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一个方面。一条河流孕育的生命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表现为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等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汨罗江上每年一度的赛龙舟。





© 2018 武汉沃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15642号-1